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美育引领 成都锦江一小学用艺术点亮师生成长路 世界消息

2023-05-10 11:28:14        来源:   东方资讯

管乐社团在学校演出。学校供图


(相关资料图)

人民网成都5月10日电 (王凡)每周二至周五下午,成都市盐道街小学(东区)艺术教育中心内,管乐训练的声音会准点传来。据悉,该校已连续6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“意林杯”管乐展示一等奖。谈及成果,学校管乐教学负责人陈传喜说,这得力于学校、师生和家长的通力合作以及持之以恒的坚持。简单的数据背后,透露着学校用“艺术”撬动学校发展的智慧与努力。

管乐社团朝小班化精细化发展

早在2015年,该校成立“小乐迷管乐”社团,着力于对学生管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。“训练之初,我们可谓困难重重。”陈传喜回忆说:“没有固定场所、只能携带乐器流动作业;没有适合的教材,只能生搬硬套;大班教学,无法照顾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。”

这些成为横亘在学校管乐社团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难题。如何突破?如何提高?学校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从小班化教学入手。

引入外部专业力量,一种乐器,配备一位教师。管乐社团共分成11个小组,采用以“大组合奏课+分组训练课”“社团长课+日常短课”相结合的方式。

选择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教材。“我们综合了国内外的乐谱,最终敲定适合孩子的校本课程。”

学生分成AB两组,A组负责重大演出,B组则是后备力量。“这样保证学校管乐人才阶梯式成长。”陈传喜谈到,“社团由40人壮大发展到100多人的规模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学校克服空间狭小的困难,硬生生从地下室开辟出一个艺术教育中心,其中为管乐社团配备了2间教室。“特别是大件乐器,不方便上楼。现在我们有了固定场所,孩子们学习训练方便多了。”

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。该校六年级的学生谢肖然说:“接触了5年的长短笛,现在它们就如同朋友一样,非常亲切。同时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”事实上,乐器不仅让她在美育方面有较大进步,同时也让她由内而外透露着自信。这也让班主任陈思宇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。“以前,她在交谈时都不敢正眼看老师。加入社团以后,这个孩子变得自信多了,谈话的时候眼里都闪着光。”

管乐社团只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学校构建起以合唱、纸艺、管乐为龙头的艺术校本课程,为全校学生提供30多门校本课程。“一师一课程,一生一社团”,为盐东校园带来全新的气息。

打破学科界限 以项目制为抓手让资源有序流动

“和而不同 各得其乐”作为学校的校训,体现在学校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。

围绕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,学校集思广益,通过“项目申报—项目论证—项目审批”,大量与艺术相关的项目喷薄而出,如和乐艺术节、校园美化师、童声同唱、异域文化节、天府印象、童眼看天下、创意嘉年华、“和乐”管乐秀等。

项目团队囊括全体教师,牵头人自主申报,老师们自由组合,对照项目任务书,自主策划、实施和答辩评审。该校校长周莎说,项目组工作跨越了教师年龄、不同学科、学校层级之间的界线,它的推行让所有老师成为校园生活的建设者,为艺术教育的蓬勃开展聚合丰厚的资源。“校园生活的打造既可以让老师们跳出自己的‘一亩三分地’、树立全新的育人观,也便于学校用新的工作内容聚人心、汇人力,撬动学校新的发展。”

项目式学习激发起全校师生的奇思妙想与兴趣活力。《妙“纸”生花》项目以“纸”为主题,深度挖掘“纸”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;《古诗美食创意画》项目,孩子们拿起各式各样的食材为所学诗歌配画,充分展示了想象力、创造力和动手能力;《筝舞蓝天》是集科学、美术和体育的多学科融合课程,学校邀请风筝非遗传承人邓静与孩子们一起做风筝、画风筝、放风筝……体育老师王家银说,合唱团让他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;学生董昱池说,代表学校参加演出,是人生的闪光点,特别珍贵。

艺术教育只有回归美育的本源,才能行稳致远。“学校不断以艺术教育为载体,积极探寻和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之道,涵养每一个孩子的审美气质,奠基师生终身发展的底色。”周莎望着窗外,目光坚定。

孩子们在演奏中。学校供图

标签:

热门话题
精彩推荐
今日推荐
花木